明崇禎南京工部尚書蔡思充應該出自漳浦海月岩

明崇禎南京工部尚書蔡思充出自「閣陽」–應指梁山青閣峰之南,
就是漳浦海月岩下的港裡社

Y.D. Tsai of NCKU
2005(2013討論雲霄官田的族譜與「閣陽世澤」匾、2024/11討論《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

本文參考附件:蔡大興1994年編成的福建漳浦《蔡氏族譜》中的海月岩下港裡社達甫祖譜(.pdf檔.xls檔.pdf簡體檔.xls簡體檔)。海月岩下蔡氏已在1900年前後消散,子孫不知去向。

福建雲霄縣有一位蔡思充(1578/2/19~1639/8/24),是明萬曆28年1600舉人,35年1607進士(註1),崇禎時官至南京工部尚書(明實錄、縣誌都未加〝南京〞,但崇禎皇帝追贈蔡思充的制文中有南京;制文並說他「領袖秋官」,可能是指刑部侍郎)。1999年《漳州市志》說他是「漳浦縣雲霄人」;而據清代《雲霄廳誌》,他是西林人,祖父仕、父應泉死後都以思充貴而被贈刑部侍郎(萬歷32年),孫兆培、曾孫為杞、士相受祖蔭(被封官或入國子監讀書)。蔡思充去世時只61足歲,能四代同堂,需連三代平均在滿19歲就生男兒,故親曾孫的可能性不高,可能是姪曾孫或更遠的曾孫輩

仕–應泉–思充的輩字與海月岩蔡氏族譜裡的仕政–敏夫–思忠的有兩代相同,年代也接近註2),而且思充、思忠發音極相近,不知只是純粹巧合或這兩家族有關?從雲霄縣與漳浦縣的明代舉人名錄看,名字中有仕或思的都在1%以下,故兩代相同的機率在0.01%以下,都有考上秀才(少於1%男人)的機率更低,而據1572年的官方統計,當時含今雲霄南部、東山的漳浦縣只有35233人,實際人數約為三倍,即約10萬人,故蔡姓男子總數不到五千,每一代(即祖孫對)不到二千,故不太可能是純巧合,兩家族應有連繫。而蔡思充的曾孫為杞、士相與海月岩蔡思忠的族姪曾孫(思忠高祖所傳,同住一地)惟梆、惟柳、惟榚又都是木字旁,且為、惟音近,〝杞柳〞甚至是一種柳樹名。海月岩族譜上有達甫三世孫「福生 折籍雲霄住」與「人生 前往西林寨中被賊陳世民殺死無嗣」(此事發生於1361年,元亡1368),顯示海月岩蔡氏與雲霄、西林蔡氏都曾有些聯繫。1947年《雲霄縣誌》記載,雲陵鎮(即雲霄)有蔡姓420餘人,或許含海月岩族人,而西林則沒有蔡姓。

據《雲霄廳誌》,明代雲霄鎮城與西林各出了5位進士註3),漳浦與平和的縣誌都有他們(及受封贈的家人),而查《明清進士題名碑錄》,10位的籍貫竟都是漳浦。據《漳州府誌》,西林的是1平和4漳浦;雲霄的雖是一家族,卻是2平和3漳浦,府誌可能有誤。明代西林與雲霄位在兩縣的交界上(離海月岩各約25與20公里),都在漳江西岸,西林確定屬平和(1518年置縣前屬漳浦),它在漳江支流西溪的北邊。而西溪南方雲霄的歸屬則很模糊,因1700年《漳浦縣誌》與1719年《平和縣誌》都有雲霄,但1816年《雲霄廳誌》說1798年設廳時雲霄割自漳浦。碑錄記載的是考上進士時朝廷公布的籍貫,不易有錯;府誌則會根據修誌時的縣域修改籍貫,較易出錯。難道是秀才們因為平和縣城(九峰)路遠且崎嶇而遷籍漳浦?但若遷籍,府誌、碑錄照例會記為「漳浦籍平和人」。明嘉靖間1522~1566西林建「紫陽書院」,會不會是漳浦人遷到那裡讀書、教書,但未變籍貫?

歷代漳浦、雲霄縣的蔡姓進士有23位,官位最高的是蔡新,清乾隆時官至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他堂叔禮部侍郎蔡世遠則是乾隆年青時的老師。官位次高的就是蔡思充,《崇禎實錄》記載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十三日「工部尚書蔡思充致仕」(退休)。1816年《雲霄廳誌》記載「小芹山 脈自平和蔡公坳(今大溪宜盆村採公凹)…至西林而止」,而福建蔡氏允恭派的總祖〝南閩大溪的蔡公〞蔡允恭(據說葬在採公凹)就是由「平和蔡公坳」的蔡公轉化而來,這位蔡公會不會是蔡思充?海月岩被選為漳浦、雲霄地區〝漳浦西山蔡氏〞.pdf檔.xls檔的起源地,或許就是因為它是尚書蔡思充的祖地海月岩唐朝官員退隱建岩寺傳說中的〝獲罪遭貶〞(或因權臣當道而告老),或唐初蔡允恭傳說「讜論忤旨,謫鎮南閩,後復入相」,都與蔡思充的〝因議事觸怒魏忠賢而罷官回籍,後又復出,並官至尚書〞很像蔡允恭葬處〝大溪山角蓮池上,穴名下山虎,前有蔡公亭〞與海月岩的形勢〝小溪旁的虎頭山山角,山坡上有涼亭〞也很像。【但蔡思充墓有說在雲霄馬舖鄉石馬社(原稱號螺社),今尚存;蔡夫人墓在火田鎮菜埔村磨盾山,始建於1636年,佔地2900餘平方米。】

雲霄官田尚書祖祠的祠門上方有一明代大學士葉向高題的橫匾「閣陽世澤」,門聯下聯是「思恩祖德祀閣陽」。史上並無名字號為「閣陽」的蔡氏人物,也無名叫閣陽的地方,故應是指祖源地在「閣之陽」。但含有閣的山或川名極少見,筆者只搜尋到江西閣皂山、西安終南山紫閣峰(即終南捷徑,因李白詩「紫閣連終南 青冥天倪色」而得名)。萬曆《廣東通志》中潮州各縣也都沒有,但乾隆《潮州府志》中揭陽縣亭山的左右有梅閣山。因此可能是在漳州一帶,當時人們知道的地方。查漳州各縣的清代縣誌,山川名中有閣的只有一個,就是康熙《漳浦縣誌》引述《名山記》中唐初梁山的12峰的最後一個,叫「青閣」(得名早於終南紫閣)。明萬曆《漳州府誌》與1485~89年修的《八閩通誌》也都只有此峰名含閣(漳州以外則只有泉州德化縣的南台山一名台閣山),且都直接說梁山有這12峰,顯示這也是明代的稱呼。海月岩北偏西方向3~5公里間就有5個高峰(老人888、網棋947、雞籠956、玉女986、主峰1001米), 而海月岩山本身從東邊或西邊遠看,或由海月岩大山岩看西北方的一座山峰,都像宮殿寺廟的廡殿式屋頂(前後左右成四坡,正脊兩端有神獸),且岩寺歷史悠久(古奠宋重興),離陳元光開漳州的荷步(浦、雲唯一古名安仁)只11公里(或西林25公里),同在梁山南麓狹長海岸帶上,極可能就是青閣峰,或山名中也有閣(從南邊近看岩山則像虎頭,故稱大股(虎)山或虎頭山,港裡社的左青龍是如臥獅的獅山,右白虎是虎頭山)。查古人稱青閣,有的指道觀,有的指朝廷(宋以前皇宮屋頂是綠色),都是因為屋頂的顏色,梁山應不會有比海月岩山更適合稱青閣的了。岩山在梁山的最南邊,〝終南青閣〞似可象徵當官的捷徑。對附近的人而言,梁陽的範圍太大,因此說閣陽。

     

◎蔡思充應該就是思忠,跡象:
【1】〝紅格本〞《明熹宗實錄》32處蔡思充(全在天啟元年二月卷6至二年三月卷20)第二處(卷6頁14)寫成蔡思忠!查《明實錄校勘記》,此處在呈給崇禎皇帝的初稿中作思充,但在清初明史館為編明史而據實錄定稿正本重抄的〝紅格本〞作思忠。如果是因音近而誤寫,似會寫成〝給事中蔡思中〞。查閱《明實錄校勘記》,字形完全不同而音又稍異的抄錯機率很小,而且在45行1080字之前相同筆跡才接連寫過兩次思充。而誤抄又正好抄成他的同族秀才兄弟更是奇異。實錄編成時已是崇禎末年,蔡思充已是侍郎或尚書,騰寫定稿的翰林院官員可能知道他(或許是他授意,第二處是留下別名的好位置;而該處記載的正是他觸怒魏忠賢而被罷官的疏言「李可灼以用藥誤先帝 誰薦李可灼者宜併坐之報聞」,意義很大,應不會誤寫)。
【2】《雲霄廳誌》說蔡思充是西林人,但他中進士時西林屬平和縣已89年了,《明清進士題名碑錄》、《漳州府誌》、《東陽縣誌》、《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都說他是漳浦籍。若他是平和西林人而遷籍漳浦,府誌、碑錄照例會記為「漳浦籍平和人」。
【3】蔡思充自認出自「閣陽」,如前述,應是指梁山青閣峰之南,就是海月岩下的港裡社。
【4】海月岩同輩中唯一的秀才,名字發音竟又與蔡思充異常相似,太過巧合。《熹宗實錄》中經常可見〝蔭一子入監讀書〞,要入國子監好歹也應是個秀才。蔡思充蔭的孫子名兆培,而海月岩唯二秀才的另一位就是思忠的族姪孫三才(一二–萬億、人育)。思忠(秀才)–思充、三才(秀才)–兆培,還有仕政(1601年已過70歲而被選賜壽官–仕(死後1604年被贈侍郎,蔡思充1600年中舉)、惟柳–為杞,五代中有四代可找到對應,何等奇妙!一代對應的機率小於1/100(見本文第三段),N代對應小於1/100的N次方,又秀才對秀才、壽官對贈侍郎的機率更低,而當時漳浦(含今雲霄南部、東山)的蔡姓男子總數不到五千,每代不到二千。又官田族譜中蔡思充之子名「纘泗」,而思忠族姪孫三才諱纘沂,另名族姪孫名泗仔,故海月岩蔡氏與蔡思充家族取名上有近似處,且跨越6代,兩家應有連繫。【註:萬曆年間在1582、1601、1605年三次賜壽官,大部分的縣每次賜1~4人(但也有幾十人的),極為稀少,需有力人士推薦。
【5】如本文第二段討論,蔡思充去世時才61足歲,為杞、士相不太可能是蔡思充的親曾孫,而惟梆、惟柳、惟榚是思忠的族姪曾孫(思忠高祖所傳,同住一地),可符合。
【6】海月岩被官田譜選為地區宗派〝漳浦西山蔡氏〞的起源地,可能就是因為它是尚書蔡思充的祖地,因為「閣陽世澤」匾;海月岩的形勢〝小溪旁的大股(虎)山或虎頭山山角,山坡上有個涼亭〞與蔡允恭葬處「大溪山角蓮池上…穴名下山虎,面前有蔡公亭在焉」有相似處;海月岩建寺傳說中的唐代官員遭貶退隱與蔡思充或蔡允恭的遭貶也有類似。
【7】海月岩族譜中思忠之後三代的名字是金、水、木字旁,正與蔡允恭之後的相同(金、水、木或禾或日,再來是忠)。蔡允恭祖譜的編造者應該是漳浦或雲霄一個叫蔡?(金)的家族(奉潮州蔡規甫為祖),?(金)的兄弟與兒孫也是金水木字旁(且〝金〞都在下面),與蔡思充兒孫同年代,又似與蔡思充有來往(蔡思充號元岡,而蔡?(金)號中崗、蔡鋻號崇崗,?(金)生於1591年),是不是因為蔡思充兒孫也是金水木字旁(但西林譜中是纘廷日),才使這祖譜具有號召力?蔡思充的別號、思忠的兒孫命名似顯示他們都與蔡?(金)的家族有來往,是不是同一人?又大中公(指蔡允恭)是不是改自大忠公?
【8只是有趣】思忠父敏夫,蔡思充父應泉,而港裡社有溪流穿過,並有溫泉,海月岩寺旁也有當地著名的功德泉,似也有些微妙。蔡思忠給兒孫命名的方式正是莆陽蔡襄家族命名的方式,而蔡思充退休後在回鄉時逝於莆陽(許多閩南蔡氏認為的祖地),他們似都有濃濃的莆陽情懷

故思忠應該就是蔡思充,他與族姪孫三才(都是生員)兩家人為了讀書、教書可能都住西林(蔡思充夫人張鶴娘是西林村旁菜埔村人,同村寧波知府張士良在1636年建菜埔堡),後裔又遷居徑仔村官田社(証據是今官田祖祠祠門上方有一明代大學士葉向高題的橫匾「閣陽世澤」),而名字之所以與海月岩族譜的不同,是因古人的名、字、號隨時可改,有的還另有族譜名。

◎海月岩疑點 及 可能的解釋:
【1】與蔡思充同時期的許鼎臣的《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說蔡思充「曾祖自隆、祖仕、父應泉」,應可信;又1591年作西林族譜序的蔡朝慶說他曾問過「伯叔之氏自修公」,故西林蔡氏確有〝自〞字輩,這是蔡思充出自西林的最強證據,因來源可靠(祖譜常因某些目的虛構假造因而不可靠)。但仍有不易解釋的疑點,見後段〝西林疑點〞。會不會是思忠在西林讀書時認蔡應泉(族譜上舉人蔡應吾的同祖堂兄弟)為義父?
【2】當族姪孫三才考上生員時,思忠應已考上舉人、進士,為何海月岩族譜的保管者未補寫思忠更高的功名?但海月岩族譜因被乾隆官田譜收錄才得以保存,而若官田譜的目的就是要把蔡思充納入宗支,海月岩族譜有沒有可能被修改、不補寫?
【3】根據兩家祖譜,思忠生1子3孫(鏕→潒、潚、瀍),蔡思充生1子1孫2 曾孫(纘泗→兆培→為杞、士相)。(a)若思忠就是蔡思充,為何不蔭自己子孫而去蔭族姪孫與族姪曾孫?但〝蔭〞就是要入國子監讀書或作官,若思忠的親子孫書讀得不好,蔭了也沒用。(b)會不會是思忠的族姪孫三才(生員,諱纘沂)曾在西林上學而遇到蔡思充家族?發現家族中思忠與其祖父的名字中間字與西林家的相同而覺有趣(但機率很低,見本文第三段),就繼續從自己向下模仿兩代(〝纘沂、惟柳〞模仿〝纘泗、為杞〞)?
【4】蔡思充會不會是雲霄福生的後代(也是閣陽世澤)?但雲霄蔡氏怎可能不把他迎回當祖先?但海月岩蔡氏不也沒把他迎回嗎?康熙為了對付鄭成功而在1661~1683年實行「禁海遷界」,界外沿海居民一律內遷,港裡社屬界外(雲霄、西林則都屬界內),家族在外流離22年,自然無力迎回。或許有人內遷至官田?官田修譜時,為杞已傳到2位曾孫,而海月岩祖譜則止於惟柳3兄弟,海月岩祖譜會不會是惟柳兄弟帶去官田的?

但根據乾隆年間手寫的《雲霄官田蔡氏族譜》(官田譜),蔡思充出於西林蔡氏。明末清初盛行「社內統一姓氏、社間結派認祖」的認祖歸宗大運動,很多輩字嚴格清楚的名人祖譜被虛構出來,讓各地家族找個適當的地方加入,接龍往下編。編於雍正8年1730(庚戌年,或康熙9年1670)的蔡允恭祖譜就是被保存於官田譜中,港裡、西山族譜也是。官田譜含漳州南部各地的允恭派族譜,甚至也有潮州、莆田、湖州的。網路上的官田譜影印本無法閱讀,只能勉強用來算人數,筆者只能根據1998年的<濟陽閩漳蔡氏族譜>理解內容。但閩漳譜有不少加油添醋,例如有蔡思充家族多人當官的不實記載,與原官田譜或許有出入。

◎西林疑點:
【1】蔡思充中進士時西林屬平和縣已89年了,但他的籍貫卻是漳浦。被雲霄廳誌記為西林人的薛士彥其實是漳浦大路塔人,府誌正確;被官田譜歸入西林蔡氏的1561年舉人蔡應吾、西林北邊同在漳江圍起的小半島上的菜埔村進士張佐治、張士良(1574、1619年),府誌、進士題名碑錄都記為平和籍。故府誌、碑錄可信。若蔡思充是平和西林人而遷籍漳浦,府誌、碑錄照例會記為「漳浦籍平和人」。
【2】縣誌與《進士履歷便覽》綜合起來的蔡思充的上下幾代是「自隆–仕–應泉–思充–△△–兆培–為杞、士相」,但官田的西林族譜有非常嚴格的輩字「自–朝–應–思–纘–廷–日」(不含蔡仕家,例外的只有 自+事0/(10+5)朝0/21應7/51思2/76纘5/103廷2/98),雖「自、應、思」三代符合,但也有三代不符(但閩漳譜註記朝宦又名仕字萃乾、為杞字日乾、士相字日元,若是有心造譜,作這些補充很容易)。而且為杞之後的兩代1+3人也都取單名而不用思芳與思炳家族的輩字「文–章」(但思芳家族的章字輩也有21/31取單名)。
【3】由《進士履歷便覽》1578/2/19生~《崇禎實錄》1639/5/13退休,歸行至莆陽卒,蔡思充去世時只61足歲,要蔭到親曾孫,需連三代平均滿19歲就生男兒,故為杞、士相不太可能是親曾孫。而官田的西林譜中蔡思充連二代單傳,早生貴子卻又都單傳,更不可能。
【4】西林族譜會不會也是被虛構出來,讓各地家族找地方加入的?1947年調查時西林已無蔡氏,甚至在官田譜中已出現標題「西林遺廟」,這意味乾隆時已消散。西林譜中二代男人超過200人(朝21應51思78纘105廷101人,日字輩少得多),明末就有二代男女400人以上的大家族,怎可能在100年內消散?在出了尚書之後,應很容易併吞其他姓氏才對(就像在洞野村守乾隆老師蔡世遠之墓的蔡氏統一了詹、黃、藍而成為洞野蔡)而不是被併吞改他姓。只有官田社與前塗村的蔡氏出自西林,但不可能全都遷到此二地,譜中只記「自惠–朝宰」的宗支遷官田。虛構族譜的特徵就是輩字嚴格清楚。纘、廷二代的人數比幾乎是1:1,但兆培家族以外的前幾代與後幾代都是增長快速,這二代人名是不是被編來讓各家族銜接的?不然約百名的廷字輩只有不到1/3有傳下日字輩,也只有少數日字輩有再傳下去,其他那麼多人都到哪裡去了?有再傳下去的日字輩只來自3個人(乾隆修譜時官田可能只有這3人的家族):(a)自隆→朝宦(仕)→應泉→1思芳2思充→纘泗→兆培→2士相1為杞→(新→3子→2孫),自隆的六世孫廷字輩兆培之後再傳4代2人;(b)思芳(思充胞兄)之孫廷秀從1人再傳3代31人;(c)遷官田的自惠的六世孫、思炳的三世孫廷穆再傳5代到20人,但又只有3人再傳3代到15人(共再傳8代)。若同一家族怎麼會相差達5代?族譜筆跡均相同,故並無後代補寫的問題。筆者推測:廷穆之後的5代是一份老譜,被帶到官田,在為杞(生於明末)家的人遷入官田後因輩字問題只能往上接到廷穆,往下則傳了3代,與為杞、廷秀的一樣,可能廷秀的才是官田原本的家族,將祖先設為蔡思充的胞兄思芳。編製官田譜時蔡思充已逝世超過100年,他子孫(約是六世孫)知道他住西林,但未必知道他來自何處。
【5】朝宦(仕)意即朝中的官。孫子當朝官的叫朝宦,舉人蔡應吾的伯父叫朝宦、朝舉,遷官田的叫朝宰,不知是先見還是後見之「名」?
【6】官田譜中有「朝慶」在明萬曆辛卯1591年作的西林族譜序,序中提到開基祖「蔡三」的來處:「洪武初,兄弟三人被徵為軍,兄弟忌之而外逃至西林,然亦未知其來自何處乎?時嘗詢諸伯叔之氏自修公,他道其來白石,不過傳開之語未有實據,今亦未可據為然也。」即有傳聞來自漳浦白石,但也不能確定(閩漳蔡氏族譜說蔡三的來歷是白石的「谷用→義生→資榮→三」,但白石祖譜中資榮之子只有靜、信,沒有三)。但官田祖祠祠門上方有一明代大學士葉向高題的橫匾「閣陽世澤」,顯示蔡思充自認出自「閣陽」–應是指梁山青閣峰之南。白石在梁山之東,10公里外才有200米以上的山地,故閣陽不應指白石。西林第7代的朝字輩都只能傳聞祖先來自白石,第9代的思字輩如何能確知來自閣陽?是不是蔡思充不屬西林蔡氏而是出自梁山之南?
【7只是有些怪異】「朝慶」在1591年作西林族譜序,但官田譜中卻無此人。

【註1】萬歷35年進士第一甲3名,即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第二甲57名(進士出身),第三甲238名(同進士出身),其中第三甲第91左光斗,157楊漣,164蔡思充,165薛鳳翔(督建德陵的工部尚書)。
【註2】海月岩蔡氏祖譜有一段模糊不清的文字「彰奇前去林叔謙家進贅改姓作林遜才本縣差義民往南詔橋頭與賊交鋒殺死今傅麻此仕義仕昭等是」。《詔安縣誌》卷7記載,詔安有倭亂自嘉靖35年(1556)起,至隆慶3年(1569)才止,而嘉靖40年(1561)有倭寇數千屯住「三都土橋等處」(清代「三都」有柴橋頭與橋頭山但無土橋),詔安知縣召民兵與他們作戰,有六十餘人被殺。倭亂時期接近蔡思充的出生年代1578,而正值壯年的海月岩彰字輩的下一代思字輩應也在此時出生,故蔡思忠與蔡思充約同時期。
【註3】以下根據《雲霄廳誌》,( )括號內則是《漳州府誌》所註的籍貫,平和縣建於1518年:
へへ西林人 吳森(今屬平和1457)、葉期遠(漳浦1553)、薛士彥(漳浦1580)、蔡思充(漳浦1607)、葉紹京(漳浦1628)
へへ雲霄人 吳原(平和1464)、吳泰(漳浦1484)、吳琯(漳浦1571)、吳顯(漳浦1574)、吳寀(平和1595)
以上10人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上的籍貫都是漳浦(薛士彥是「軍籍」,其他都是「民籍」),漳浦與平和的縣誌都有他們。姓吳的都是一家族的,一族(再加郭浦人吳?(左王右褱))7進士,雲霄的5人更是一家人,且吳寀是吳顯之子,但籍貫卻不同,因此府誌的記載有些奇怪。據《漳浦村社要覽》,薛士彥是漳浦綏安人(羅山村大路塔社)。

蔡思充與夫人張鶴娘




清代《漳浦縣誌》與《平和縣誌》:蔡思充

蔡思充,字保卿,號元岡(漳州府誌「字寶卿,漳浦籍」,無號)。萬曆丁未(三十五年1607)進士。初授東陽令(1608–1613?),有廉名,何喬遠(晉江人,著《閩書》)贈以詩云「東陽為令幾多時,不取民間一寸絲」。己酉(1609)分考,得倪元璐于?(左禾右犀)齡,(倪)卒為名臣。擢科,歷禮、工二科給事中,晉兵科都給事中(天啟元年1621二月),陞太常、光祿二寺卿(天啟二年三月太常寺少卿,四年光祿寺卿,五年調南京,補南太常寺卿)。以議許世子不嘗藥(議論未讓太子先嚐藥而使光宗服藥暴斃的事),觸璫(魏忠賢)怒,告歸。尋起(京)太常(寺)(崇禎二年1629四月),陞刑部侍郎(崇禎五年1632十二月戶部右侍郎)。上疏極陳科場關節,廬州、蕪(湖)關數大(貪污)案,辭義激烈。凡出入輕重之際(冤假錯案),多所平反。晉大司空(八年1635工部尚書)。督理鳳翔陵寢(北京明德陵)五載,竭心力,杜乾沒,節省陵費九萬金,以應軍需。崇禎十一年(應是十二年1639五月)致仕(退休),歸行至莆陽(莆田)卒。給葬祭,贈太子少保。思充事親孝,與人恕,而臨大事、決大議確然不可拔,沒而人思之。 (註:漳浦、雲霄、平和、莆田的縣誌都沒記載蔡思充的墓或祠。)

附註:太常寺卿掌祭祠禮儀,光祿寺卿掌宮庭膳食。《漳州府誌》與《雲霄廳誌》沒有「督理鳳翔陵寢……以應軍需」這段。明十三陵的最後兩座是建於1621-26的光宗〝慶陵〞與建於1627-32的熹宗〝德陵〞,建德陵時的工部尚書是薛鳳翔(1629年底被下獄)與其他人。慶陵花了150萬兩銀,而崇禎時因戰事只能撥50萬兩建德陵,後來靠大臣捐款贊助才建起來。蔡思充1622-25任太常寺少卿與光祿寺卿,1629四月復出,任南京太常寺卿,1632十二月任戶部右侍郎(據《崇禎長編》),1639五月以工部尚書退休,故他不可能督理1632年已完工的北京德陵。1639前的幾年,北京至少還有一位工部尚書叫劉遵憲,不過查《明史》,嘉靖後工部尚書增為二人,一個專督大工程。明實錄、縣誌記載蔡思充的侍郎與尚書職時都未加〝南京〞,但管轄廬州、蕪湖關的應是南京刑部,又崇禎皇帝追贈蔡思充的制文中說他「原任南京工部尚書」。制文並說他「領袖秋官」,可能是任南京刑部侍郎,因為據維基百科的<明朝南京七卿年表>,蔡思充沒當過刑部尚書,而在崇禎八年1635~1639年任工部尚書。漳浦趙家堡有一塊崇禎丙子(九年1636)仲春(二月)立的石碑<官嶺保障記>,立碑者是南京工部尚書蔡思充等人。



清代《東陽縣誌》:蔡思充

蔡思充,號元岡,漳浦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由進士知東陽縣。治民甚寬而獨嚴於盜賊,待士甚厚而更切於窮民。凡水利常平保甲諸務無不具舉。仕至工部尚書(1635)。自隆慶(1567-72)以來,吏治必以思充為稱首。內召(入京當官1613年?)之日,士民有送至淮浦者。去任二年,民為祠於西七里寺官道而肖其像。後十五年復恢其宇置祀田。 (註:《東陽縣誌》的祠祀誌裡沒有蔡思充祠,蔡思充之後有位縣令在1613上任,但不確定之前有無其他人。)



許鼎臣(1584年—1640年)《萬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

蔡思充,元岡,詩五房,戊寅(1578)二月十九日生,漳浦人,庚子(1600)鄉三名,會一百八十八名,三甲一百六十四名,都察院政,戊申(1608)授浙江東陽知縣,甲寅(1614)考選,己未(1619)授禮科給事中,庚申(1620)升工科左,辛酉(1621)升兵科都,壬戌(1622)升太常寺少卿,甲子(1624)加光祿寺卿,乙丑(1625)調南京,補南太常寺卿。曾祖自隆;祖仕,廩生;父應杲。


崇禎皇帝追贈蔡思充的制文(版本一)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垂躬營職德業,重於生前疏爵。酬庸寵數隆於身後,邦之彝典首及耋英。爾原任南京工部尚書
(註)蔡思充,博大嶙峋深沉凝定,以治平之上選作禁闥親臣(給事中1613年)。日央丹心,風生青璅,嗣任曲台之佐(太常寺少卿1622年),遂調大鉶羹(光祿寺卿),迨領袖秋官(刑部侍郎1632年),尋權衡起部範金石合土(工部尚書,崇禎八年1635),夙夜之惟寅,木屑竹頭每勾稽而旁午方許,鴻冥高遠據,警夜睿沉淪。茲贈爾為太子少保,錫之誥命於戲久,彰宦勳英爽如存,特峻官司階,恩光有赫。
崇禎十六年
(1643年)八月十五贈八月十五正好是海月岩最有名的日子

註:明朝遷都北京後,南京仍保留了一套政府機構,各部官職前都加上〝南京〞。



崇禎皇帝追贈蔡思充的制文(版本二)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垂躬營職,德業重于生前。疏爵酬庸寵數隆于身後。邦之彝典,首及耋英。爾原任南京工、刑部尚書
(註)蔡思充,博大嶙峋,深沉凝定。以治平之上選,作禁闥親臣(給事中1613年)。日映丹心,風生青璅,嗣任曲台之佐(太常寺少卿1622年),遂調大鉶羹(光祿寺卿)。迨領袖秋官(刑部侍郎1632年),尋權衡起部 (工部尚書,崇禎八年1635)。範金石合土,等夙夜之惟寅,木屑竹頭,每勾稽而旁午。方許鴻冥高遠,□□沉淪。茲贈爾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錫之誥命,于戲久彰,宦勳英爽如存,特峻官司階,恩光有赫。
崇禎十六年
(1643年)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正好是海月岩最有名的日子

雲霄尚書祖祠的崇禎皇帝制文。有標點符號,應是近代重作的,斷句也是依據製作者的理解。(圖片來源:閩南日報)




明代官員的品級

據《明史.職官誌》:三公(虛銜的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傅、保)從一品;太子少保、尚書、都御史正二品;布政使從二品;侍郎、太常寺卿正三品;光祿寺卿從三品;太常寺少卿、知府正四品;大學士、郎中正五品;都給事中、知縣、翰林院編修正七品;給事中從七品。

附註:殿、閣大學士在清初是正二品,雍正8年後是正一品;御史督察百官,六科給事中督察六部。



蔡氏以甫字輩為各地南宋始祖的源起、蔡允恭祖譜的編造者 2005/9

因達甫譜開頭的附記「彰奇…殺死…」似應是後加的,故以甫字輩(甫也是蔡襄的七世孫輩)為始祖的時間可能是在彰奇南詔被殺的1561年之前,蔡思充出生時(1578)已有。1998年《濟陽閩漳蔡氏族譜》有一篇<金浦莆陽潮陽雲陵蔡氏族譜全序>,敘述蔡允恭謫鎮南閩,居於莆潮之地,而在福建傳衍後代的始末,寫於庚戌年,應是雍正8年1730(或康熙9年1670)。蔡允恭祖譜似是以蔡思充為模型編造的(大中公改自大忠公?)。乾隆年間編《雲霄官田蔡氏族譜》時,因平和縣大溪附近有個可能是紀念蔡思充的「蔡公坳」,故把祖地定在大溪,說蔡允恭葬在「大溪山角蓮池上」(但龍海、同安蔡氏說他葬「龍溪新恩里嶼頭」,閩北建陽蔡氏說是「尤溪上角蓮花山池上穴」,不知何者是原版?)。原先<…全序>(官田譜也有此四縣多個社的族譜,但無此序)把蔡氏到漳浦的第一站定在荷?(步),說十世孫軾因兵荒遷居荷?(步),「此為金浦苗裔之權輿也」,但官田譜卻改成「必輯」葬海月岩山(為了符合「閣陽世澤」匾?),四子分居荷?(步)、獅山、港裡、沙崗。

蔡思充似有莆仙情懷,他晚蔡襄(1012-1267)547年,是不是認為祖先源自仙遊?如果來源真是顯赫,而子孫又一直住一地沒再遷移,那五百年後仍知道祖源是有可能的。漳浦縣蔡氏多以蔡長眉–蔡元鼎為祖,而西山、港裡與六鰲等沿海的蔡氏則自稱與仙遊蔡氏有共同祖先–唐初的蔡允恭。好稱祖先作官、系出名門是中國祖譜的通病,但這病在1536年政府允許百姓祭始祖後的幾十年間是不是就已經很普遍?海月岩有唐朝官員退隱說與祖先任知縣而居漳州說。查《漳州府誌》,最早在漳州作官的蔡姓是北宋末年的蔡均(元豐5年1082龍溪知縣)、蔡立(元祐6年1091漳州知州)、蔡亢(大觀3年1109漳州通判)。從這三位的年代與名字看,蔡立、蔡亢與蔡襄、蔡京、蔡卞似應是同一家族的同輩兄弟,但《仙遊縣誌》與仙遊族譜中只有蔡均(蔡襄的姪子)、蔡立(與蔡京同一個曾祖),都沒有蔡亢,莆、仙縣誌與全福建各州府誌也都沒有。蔡均、蔡立的後代在仙遊譜中都有記載,故應仍住仙遊,只有通判蔡亢才有可能留住漳州,但不知是哪裡人。

《蔡氏族譜》的莆仙譜中移居漳州、潮州、瓊州的蔡氏都〝有甫字輩而且祖先任通判〞:(1)潮州族譜序說蔡襄七世孫規甫任潮州通判、知州而居潮州,而《潮州府誌》確實記載蔡規甫於端平–淳祐間(1234-1252)先後任通判與知州,這應是蔡氏〝以甫為始祖〞的最早起源。(2)宣德元年1426的瓊州族譜序說蔡襄七世孫章甫任瓊州通判而居瓊州,但《瓊州府誌》中沒有可近似的蔡姓官員。可見以甫為始祖的時間很早,在蔡思充出生之前就有的,攀附名門的現象在明代已漸普遍。(3)蔡襄族弟蔡戭的七世孫、潮州人蔡渤任漳州通判,渤子原仲住漳浦,原仲五子中有三人以甫命名(嘉靖35年1556進士蔡明復的八世祖,故約與達甫同時),但《漳州府誌》沒有可近似的官員。據《漳浦村社要覽》,原仲這一支蔡氏現在改以蔡元鼎為祖,說元鼎長孫蔡芹任廣東判度支,其裔孫元仲再回住漳浦。現在也有人說西林始祖蔡三是龍海謝倉蔡汝達後裔,也屬蔡元鼎派。認祖是可以改的!現在漳浦、雲霄蔡氏似有統一以蔡元鼎為祖的現象。

潮州蔡規甫長子蔡濟曾任漳浦主簿,後回居潮州(見於廣東《澄海縣誌》),漳浦或雲霄有一叫蔡?(金)的家族以他為祖。?(金)的兄弟與兒孫輩也是金、水、木字旁,且與蔡思充兒孫同年代;又蔡思充號元岡,而蔡?(金)(1591年生)號中崗、蔡鋻號崇崗,兩家似有長期來往,可能是蔡思充西林住處附近的家族(蔡思充夫人張鶴娘是西林村旁菜埔村人,菜埔原名蔡埔?)。蔡允恭族譜應該就是蔡?(金)家族編的,理由:(1)這家族金字輩的金都在下面,與蔡允恭六子中的三個相似,水字輩九個中有〝浩涇渭〞三個出現在蔡允恭的十二個水字輩中,又蔡?(金)三世孫蔡澧與蔡允恭子蔡鑰的家族人名相似度也很高,可能是?(金)的五世孫(約生於1700年)在雍正8年1730編的;(2)族譜裡〝溪南公〞的子孫多移居海豐、潮州,顯示編者與豐、潮的連繫;(3)蔡?(金)兄弟似與蔡思充有來往;(4)從溪南公族譜裡的地名看(葬莆頂、長子崇岳葬大溪內),造譜地點可能就在西林附近,而且蔡允恭族譜與西林族譜都有一對兄弟「廷瑚、廷璉」,更顯示編者與西林的關係(若不是西林譜抄襲)。漳浦莆陽潮陽蔡氏祖譜應該就是漳浦這個以潮陽開基祖蔡規甫(莆陽蔡襄七世孫)為祖的家族編的。


蔡允恭、蔡?(金)、蔡思忠家族人名的比較

蔡允恭濟陽蔡氏.pdf.xls二至五世孫金、水或立、或中或日或禾字旁,五世孫是忠字輩36人):
へ(二)鋈;(三)、淦;(四)棧、梐、棬;(五)武忠、希忠、省忠、慮忠、立忠
へ(二)鎧;(三)潼、淇;(四)欄、椸;(五)審忠、存忠、守忠、執忠
へ(二)上攸下金;(三)靖、端;(四)中孚、中行;(五)位忠、輔忠、教忠、尚忠
へ(二)銴;(三)、洸、左火右舀、渭、湜、澄;(四)鼎、鼐、上大下鼎、晟、昊、旻、稷、秬、稠、秠;
へへへへへ(五)奮忠、挺忠、全忠、克忠、藏忠、日忠、志忠、明忠、竭忠、崇忠、萃忠、言忠
へ(二)銑;(三)強立、本立、孝立、興立;(四)、廉、膺、羲、義;
へへへへへ(五)濟忠、資忠、德忠、效忠、致忠、主忠、盡忠
へ(二)鑰;(三)淵、濬、煌、熠;(四)中、吉、引聞、煥文;(五)忠、思忠、衛忠、順忠
蔡"上般下金"的兄弟與兒孫輩金、水、木字旁,以潮州蔡規甫–蔡濟為祖):
へ(一)釜、鍪、上焱下金、上秋下金、崟、銎、鋻(號崇崗)、上般下金(號中崗);(二)△、△、△、△、
へへへへへへ淡、浩、涇、澗、海、淮、、永、泰;(三)左木右百、檺、栻、杳、…(木字旁15人)、湧、澧
蔡"上般下金"三世孫蔡澧的家族: (一)上般下金(號中崗,萬歷19年1591生;(二)永;
へ(三);(四);(五)、幹、裕、裘、、迄;
へへへへへ(六)璉、旺、漢金、光作、逢春、逢、逢;(七)大倫、世"上文下牛"、世儒、文煥
蔡達甫九世孫蔡思忠的家族: (七)仕政(仕字輩);(八)敏夫(夫字輩);
へ(九)思忠(思字輩);(十)鏕字輩);(十一)潒、潚、瀍字輩);(十二)惟梆、惟柳、惟榚(惟字輩)
へ(九)思思忠胞兄);(十)錦、鑨;(十一)淳、浹、源、澤、泓、  

字典上水部的字有526個(其中只15個不是三點水),逐一檢視後估計可以用來命名的有160個以上,但蔡?(金)的水字輩九個中有〝浩涇渭〞三個出現在蔡允恭的十二個水字輩中,重覆達1/4,純巧合的機率小於1%。又蔡澧與蔡鑰家族都有水旁、火旁、迪、文煥,相似度也很高。蔡澧與蔡銑家族都有裔。蔡允恭族譜的編造者很像是?(金)的五世孫,他們也好像看過蔡思忠的族譜,湜、思忠(胞兄思孝)出現在蔡允恭族譜中(忠字輩有36人),仕、政出現在自家族譜中。1998年《濟陽閩漳蔡氏族譜》有一篇<金浦莆陽潮陽雲陵蔡氏族譜全序>,敘述蔡允恭謫鎮南閩而在福建傳衍後代的始末,寫於庚戌年,應是雍正8年1730 (或康熙9年1670),而生於1591年的蔡?(金)的五世孫也正好生於1700年左右。此族譜序未出現在乾隆年間編的《雲霄官田蔡氏族譜》


1999年《漳州市志》與1999年《雲霄縣志》<蔡思充傳>中的錯誤

《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二月先後記載:「陞工科左給事中蔡思充、韋蕃俱都給事中,思充兵科,蕃工科」、「工科左給事中蔡思充上疏……」,故二月時他任工科左給事中,且之前直到萬曆帝死時都沒有他職務更動的記載,故《漳州市志》與《雲霄縣志》中〝萬曆四十六年被魏忠賢免職而天啟元年起復為南京太常寺卿〞的說法錯誤,清代《漳浦縣誌》中也沒這說法,而且魏忠賢掌權是在天啟年間(1621-1627)。

據許鼎臣(1584~1640)的《萬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蔡思充 戊寅(1578)二月十九日生,天啟元年1621升兵科都給事中,二年1622升太常寺少卿,四年1624加光祿寺卿,五年1625調南京補南京太常寺卿。他應是在1625~1627年間遭罷黜。

《崇禎長編》記載:崇禎2年(1629)四月「起蔡思充為南京太常寺卿」;崇禎5年十二月「以蔡思充為戶部右侍郎」。《崇禎實錄》記載:崇禎12年(1639)五月「己巳,工部尚書蔡思充致仕」(十三日退休)。據維基百科的<明朝南京七卿年表>,蔡思充在崇禎八年1635~1639年任南京工部尚書,沒作過刑部尚書,但崇禎皇帝的制文說他「領袖秋官」,可能是在崇禎2年以後作過刑部侍郎。故《漳州市志》中〝天啟元年思充起復為南京太常寺卿,不久改升刑部侍郎,因再次與魏忠賢衝突,故被魏忠賢先任後免工部尚書〞與《雲霄縣志》中〝天啟元年蔡思充被起用為南京太常寺卿,旋升刑部侍郎,晉工部尚書,天啟三年移刑部,天啟四年第二次被罷黜回原籍〞的說法嚴重錯誤。蔡思充只在天啟年間任南京太常寺卿時被魏忠賢罷黜一次,沒有第二次。另外據清代縣誌,蔡思充在退休回鄉的路上逝於莆陽,故他的卒年應是1639年, 生卒年1578~1639。若他生於1559年,則中進士時已48歲,復出任南京太常寺卿時已70歲,退休時80歲,不合理。

《雲霄縣志》說蔡思充的「祖父稟生,父親貢生」、「後裔貢生蔡齎、蔡友蘭、蔡茂芸,及姻親蔡上霞…」,以上6人中,只有蔡齎在清代的縣誌中有記載,是崇禎年間的貢生。據<漳州蔡姓源流>,蔡齎是下河人

又1999年《雲霄縣志》記載:蔡思芳,火田鎮西林村人,萬曆三十年(1602年)貢生;蔡思淳,火田鎮西林村人,思充堂弟,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翰林編修,刑部主事。但清代縣誌與《明清進士題名碑錄》中均無此二人,思芳貢生、思淳進士應都是私人族譜虛構的。私譜中虛構先人偉大功業的屢見不鮮,甚至已成常態,絕不能補正史之不足。相反地,只要與正史抵觸的都應認為是私譜虛構的。

雲霄縣莆美鎮前塗村與和平鄉徑仔村官田社的「尚書祖祠」說是主祀「兵、刑、工三部尚書蔡思充」,但事實上蔡思充只當過兵科都給事中、南京刑部侍郎(領袖秋官)、南京工部尚書,死後被贈太子少保。他在天啟年間被魏忠賢罷黜而在崇禎二年復出後一直在南京任職。


3